“高额返费”具体的含义就是:员工在某一个工厂工作满88天之后,就可以拿到10000块钱的返费,这笔费用是除去正常工资、加班费之外的收入,也就是说,如果员工正常的薪水是3000块,在工作88天(相当于三个月)之后,派遣公司还会支付额外的10000块,平均下来,每个月的总收入大概是6300元左右。如此政策就是劳务市场争夺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手段,工人们自然也会越来越聪明,谁家给的返费高,就去谁家,慢慢地就形成了“自己卖自己”的局面。一方面,派遣公司会上山下乡,发动亲戚朋友们来寻找新鲜的人力资源,他们必须趁着这些工人不熟悉劳务市场时,用比较低的价格“售卖”之;另一方面,工人们在熟悉环境之后,常常会“货比三家”才签订合同,一来二去,返费就被热炒起来,事实上,10000块钱可能是一些山区员工在老家一整年的收入。
“高额返费”就好像一颗颗“救命”的药丸,解一时燃眉之急,但大家都知道长期服用,必将是饮鸩止渴,根基难保。
从企业角度讲,高额返费目的是要争取人力资源,势必要投入更大的招募成本,特别是在“返费”被热炒之后,更显得吃力,而如此费时耗财招到的工人,又人在心不在,留住都很难,更别说创造更高价值。
从工人角度讲,原本贴着勤劳朴实标签的蓝领们,被“高额返费”这种市场乱象裹挟,在金钱的中迷失的越走越远,失了沉心静气提升技能的本心。
从劳务公司角度讲,“派遣制度”的初衷是为了增强用人单位的用人灵活性,降低招聘成本,但是在“高额返费”愈演愈烈的乱象中,劳务公司被迫充当“高额返费”的推手,加剧恶性竞争。
“高额返费”造成了对企业、工人、劳务公司的三败俱伤,搅乱了在摸索中曲折发展慢慢成熟的中国劳务派遣市场,对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而言,是一颗“要命”的“药丸”。更要命的是,大家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,但是基于眼前的利益,没有人愿意停止服用“药丸”。
也许有人会问,那企业为什么不自建招聘渠道呢,治标又治本的解决问题呢?
但,招聘渠道的建立,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说说而已,不是不建,而是,难建!
一线工人,是企业生产得以继续的基础,但一线工人的招聘,却不是企业的核心工作。企业在面对的市场竞争、资金竞争、技术竞争的情况下,自身招聘团队的组建本身就受到了诸多内部因素的限制,另一方面,企业所处地域,交通状况,外来务工人口数量,周边流动人口数量等等外部环境又加了一道“枷锁”。
针对如此局面,如何能避开“高额返费”这颗“毒药”,又能打破加诸在企业自身招聘渠道建设上的层层枷锁,招到合适的工人,从而使难招变易招呢?
蓝招网招聘用工单位提供了三大保障:
1、快-借助蓝招网大数据库招聘体系的指标、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找到合适蓝领。移动互联时代,利用大数据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。
2、准-为企业找到业务能力高,匹配度合适的蓝领。互联网数据可以进行蓝领人群画像,按图索骥帮助企业进行招聘。
3、稳-通过蓝招网络招聘体系就职的员工稳定性更高,降低了客户单位人员损失的风险。
文章参考:《工厂返费持续飙高,是谁惯坏了中国劳务市场?—今日头条》
致力于打造平台+投资+产业的生态圈
长按扫码关注我们
©2002-2017 浙江莱博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. All rights reserved. 浙ICP备17009205号-1 邮箱登录 | OA登录